|
|
中国式影子银行与货币供给:促进还是抑制?——基于信用创造视角的研究 |
连 飞 |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 长春 130051) |
|
|
摘要 :将影子银行引入银行存款创造模型,在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研究影子银行通过分流商业银行存款、改变信用创造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机制,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现实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变化对货币供给有反向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总需求收缩、流动性偏紧,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扩张总体上减少了货币供给,其机理是:第一,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环境下,影子银行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影子银行的预留扣减率(相当于存款准备金率)升高,削弱了银行信用创造的能力,减少了货币供给;第二,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之和可能低于影子银行的预留扣减率,从而在影子银行漏损率的作用下亦减少了货币供给。
|
|
关键词 :
影子银行,
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
预留扣减率,
BVAR模型
|
|
[1] |
卜振兴. 资管新规的要点分析与影响前瞻[J]. 南方金融, 2018, 1(6): 66-72. |
[2] |
王 超. 互联网消费信托的法律分析及风险规制——以乐买宝产品为例[J]. 南方金融, 2017, 1(1): 71-78. |
[3] |
邓 雄.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转变[J]. 南方金融, 2015, 1(7): 28-35. |
[4] |
王轶昕,程索奥.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J]. 南方金融, 2015, 1(6): 42-49. |
[5] |
孙 丹,李宏瑾. 新常态下的中国货币供应机制及货币调控面临的挑战[J]. 南方金融, 2015, 1(4): 15-2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