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碳”目标下气候投融资最优路径探讨 |
安国俊1,2,陈泽南3,梅德文4 |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北京 100710;
2.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86;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系,北京 102488;4.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 100045) |
|
|
摘要 :气候投融资鼓励引导更多的责任投资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是实现“十四五”期间全面绿色转型和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国际经验,从发展政策、气候基金、气候信贷、气候保险、气候债券、碳基金等方面对气候投融资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国内发展的现状,从加强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绿色财政、可持续金融、转型金融等协调发展角度,对我国气候投融资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的政策体系与协调机制,二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三是统筹推进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和筛选指标体系,四是建立多层次的绿色投资者体系,五是积极推动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投资落地,六是发挥碳中和基金等绿色投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七是完善气候投融资工具、出台双碳目标的激励及配套政策,八是积极开展碳市场金融创新实践,九是完善气候投融资试点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配合,十是搭建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
|
关键词 :
双碳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金融,
绿色金融,
碳中和
|
|
[1] |
李素荣. 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分析——兼论碳排放权与碳排放配额的关系[J]. 南方金融, 2022, 1(3): 91-99. |
[2] |
缪陆军,陈 静,范天正,吕雁琴.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 南方金融, 2022, 1(2): 45-57. |
[3] |
陶娅娜,袁 佳. 生物多样性下降对产业链安全及金融稳定的影响与启示[J]. 南方金融, 2022, 1(2): 72-78. |
[4] |
郭希宇. 绿色金融助推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J]. 南方金融, 2022, 1(1): 52-67. |
[5] |
胡玉凤,丁友强,陈晓燕. 低碳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基于中国省域和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方金融, 2022, 1(1): 68-78. |
[6] |
汪克亮,赵 斌. “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J]. 南方金融, 2021, 1(9): 20-31. |
[7] |
于孝建,詹爱娟. 基于碳税冲击的我国商业银行气候转型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 南方金融, 2021, 1(6): 20-33. |
[8] |
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 “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J]. 南方金融, 2021, 1(6): 59-68. |
[9] |
欧阳卫民. 负责任融资原则刍议[J]. 南方金融, 2021, 1(5): 3-7. |
[10] |
惠献波.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J]. 南方金融, 2021, 1(5): 20-31. |
[11] |
安国俊.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 南方金融, 2021, 1(2): 3-12. |
[12] |
丁 攀,金为华,陈 楠. 绿色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 南方金融, 2021, 1(2): 13-24. |
[13] |
魏 琦,潘 雨,李林静. 碳配额与补贴政策下企业减排和社会福利的比较研究[J]. 南方金融, 2021, 1(2): 25-37. |
[14] |
张叶东.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金融制度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 南方金融, 2021, 1(11): 65-74. |
[15] |
王 信.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考[J]. 南方金融, 2021, 1(10): 3-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