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作用机制和经济效应,比较分析国际上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模式及其演变,运用案例研究法对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和韩国等国家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做法、经验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和国外的主要差距。研究结论指出:金融与科技融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而实现金融与科技融合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与国际上的科技强国相比,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在体制机制以及质量、效率上的差距仍然比较大。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关键是强化市场在金融和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促进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要从推进科技银行制度创新、创新风险投资的运作和扶持机制、增强创业板市场的优选和汰劣功能、完善股权众筹监管机制设计和改革科研投入机制等方面着手。
2015 Vol. 1 (3): 3-2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3
)
-
王一鸣,梁志兵
: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从期限错配的角度探讨银行业为何出现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的问题。研究发现,期限错配可导致银行间市场的资产价格(利率)非连续性地急剧下降(上升)。同时,可被预期到的中央银行对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为使得银行选择更严重的期限错配,进而恶化流动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从监管期限错配、避免市场过度依赖央行干预行为,加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2015 Vol. 1 (3): 21-2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1
)
-
邓柏峻,黄宇元
: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在货币政策的执行和传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使用1996年至2013年的月度数据,采用LSTVAR模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和差异以及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增长状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增速较高的状态下,货币供应量调控的短期效果较为明显,而利率调控则具有长期的调控效果;对于产出和通货膨胀而言,相同的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增速状态下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相比在经济高增速状态下,利率冲击的通货膨胀效应在经济增速放缓状态下的效应相对较弱,而货币供应量的负向冲击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利用利率手段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控,效果将更好。
2015 Vol. 1 (3): 27-3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5
)
-
吕 晓,高海燕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焦点。本文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进行了梳理及评估。基本结论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在交易媒介、计价标准及价值储藏职能上均有明显提升;但相对人民币在跨境结算领域的快速增长,由于交易结构问题导致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市场占有率有限,人民币计价标准职能发展滞后于结算业务的发展;金融危机后,国际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需求为人民币提升价值储藏职能以及在“货币金字塔”结构中的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5 Vol. 1 (3): 35-4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3
)
-
谷壮海
:随着中越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越边境地区自发形成了越南盾货币兑换市场。由于官方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缺失,中越边境地区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长期受制于民间货币兑换机构——“地摊银行”。随着2014年中国(广西东兴试验区)-东盟货币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中方银行提供越南盾买卖汇率和交易信息,东兴试验区逐步形成了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价格发现机制。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兑越南盾汇价主要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越利差、中越通胀差异的影响,其中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是主要参考因素。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兑越南盾汇率价格形成机制,要继续完善汇率定价方法,引入做市商和中间价报价制度,在中间价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
2015 Vol. 1 (3): 43-5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4
)
-
张 诚,李晓翠
:国际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型跨国金融产品,它的应用模式和流程设计与国内供应链金融以及一些传统金融产品不同,更加体现了简单、快捷和系统性的特点。本文对国际供应链金融改善企业时间流、成本流和系统地改进传统金融之处进行了研究,对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国际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创新与流程创新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际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融资模式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国际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流程创新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应发挥国际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2015 Vol. 1 (3): 52-5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2
)
-
刘子赫, 黄楠楠
:韩国产业银行已经历了政策性金融从建立到异化再到异化后回归的过程。本文从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出发,以韩国产业银行为案例,分析政策性金融的异化与回归,探讨政策性金融的定位问题,从而为深化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5 Vol. 1 (3): 60-6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8
)
-
陈德胜, 郑后成2
:作为国际主要货币,美元的汇率走势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指数则是反映美元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在概括总结美元指数变动历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影响美元指数的五大因素,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经常项目赤字、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利差,并指出经济增长速度是影响美元指数的主导因素。在对2011年以来美国经济基本面进行分析后,本文得出结论:未来美元指数将进一步走强。
2015 Vol. 1 (3): 67-7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7
)
-
李耀华,魏果望
: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为调研样本,分析中小企业借力“新三板”的机制,研究中小企业借力“新三板”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对策建议。文章指出,要建立企业家联系机制并加强培训,促进中小企业家加深对“新三板”的认识,同时采取减免税收滞纳金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财务负担。
2015 Vol. 1 (3): 74-8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1
)
-
史欣媛
:投资者保护是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世界各国频发的“乌龙指”事件令投资者屡受重创。“光大8•16事件” 作为我国“乌龙指”事件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对于“乌龙指”事件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投资者补偿机制以及投资者救济制度等均存在诸多弊端。域外立法对于“乌龙指”事件大多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其实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重点加强包括内幕交易法律规制、证券机构内控机制、多项基金并存的补偿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内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设,为“乌龙指”事件中的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2015 Vol. 1 (3): 82-8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26
)
-
刘 毅,孙碧莹
: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出现的虚假诉讼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债权的实现,而且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有损国家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虚假诉讼的类型和主要特点,剖析虚假诉讼产生的原因,探讨对虚假诉讼进行法律规制的措施,并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虚假诉讼的策略选择。
2015 Vol. 1 (3): 90-9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7
)
-
何小勇,余 蓉
:抵押权人申请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时,由于现行不动产登记簿及他项权证设计的登记栏目过于简陋,导致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和完整覆盖抵押合同当事人对抵押物担保范围的约定内容。法院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认定抵押担保范围时,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优先受偿权利被限于主债权的本金部分,而不能及于主债权之外的利息、违约金、实现债权的费用等附属债权。为此,建议不动产登记簿证应对抵押权登记内容作细化规定,科学设计不动产登记簿中各项设定抵押担保的债权范围,分别规定相应的登记栏目和登记规则,以保障抵押权人优先受偿权利的实现。
2015 Vol. 1 (3): 96-10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