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红霞,幸丽霞
:本文基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构建商业银行证券化融资行为动机的Logistic模型,选取国内2005-2014年间42家商业银行成功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指标对资产证券化选择有显著影响,具有较低不良贷款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动机更强;短期内,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可能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选择;长期来看,付息债务融资成本上升以及流动性管理压力逐步增大将成为驱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直接动因。总之,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要的融资手段、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2015 Vol. 1 (4): 4-1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8
)
-
孙 丹,李宏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潜在产出增速持续下降,国际经济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给货币调控带来了诸多挑战。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目标。2012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不可控性增强,以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主要来源的流动性过剩格局也出现根本逆转,货币供应机制出现较大变化。在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运行机制均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是中央银行货币调控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以货币供给理论为基础,回顾不同阶段我国货币供应机制的变化及中央银行货币调控的具体效果,分析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货币调控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策建议。
2015 Vol. 1 (4): 15-2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4
)
-
郝生俊
:本文基于2002-2013年我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模型,构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调整模型和信贷行为影响模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及其对信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性特征;资本缓冲调整对银行信贷扩张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程度。根据这一研究结果,为了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应进一步完善银行体系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充分发挥资本缓冲机制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调节作用。
2015 Vol. 1 (4): 23-3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79
)
-
方大楹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有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为评估人民币加入SDR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现行SDR篮子货币的评选标准,尤其是其中的“可自由使用”标准,并结合最新的经济数据,将人民币与世界主要国际货币的“可自由使用”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人民币与世界主要货币仍存在差距;按现行标准,人民币要实现在2015年加入SDR货币篮子仍存在困难。人民币加入SDR是大势所趋,推动修改SDR货币篮子的评选标准有利于尽早实现人民币加入SDR,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2015 Vol. 1 (4): 31-3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2
)
-
李 峰,吴海霞
:南非无抵押贷款主要服务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需求,在1994年黑人执政后获得长足发展,但在2002年导致三家中型银行破产或被兼并,2014年更导致该国第六大银行和最大无抵押贷款机构——非洲银行破产。对非洲银行危机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危机根源在于商业银行自身激进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并购失败和公司治理缺陷,外部因素则包括监管力度不足以及经济衰退、家庭债务收入比攀升等。非洲银行破产有诸多教训值得汲取:商业银行应稳健经营,有效管控风险;监管机构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应实行严格的、差异化的管理和监控;政府部门应关注社会公平,提供更多就业和教育机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2015 Vol. 1 (4): 37-4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1
)
-
张文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投资迅速发展,投资对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兴市场上,对新兴市场上的资产进行估值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2014年以来美元的持续升值又给新兴市场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新兴市场投资的主要风险和资产估值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个系统性的估值分析框架,包括无风险利率的确定、新兴市场国家风险溢价的测算、特定公司国家风险敞口的计算以及如何应对信息缺失和糟糕的治理结构等,以期为从事该项工作的实务人士和理论研究者提供参考。
2015 Vol. 1 (4): 46-5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75
)
-
黄 卓,康 辰,刘利科
: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商品期货市场所有交易品种的周度交易数据,考察了动量策略和反转策略的投资收益表现。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整体表现为反转效应,9周以上排序期的投资组合反转效应更为强烈;动量和反转策略投资组合收益驱动随时间而变化;即使考虑了交易费用,该交易策略仍然带来显著收益。
2015 Vol. 1 (4): 52-6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8
)
-
张明喜,朱云欢
:本文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工具、私募债以及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等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及主要创新,指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行主体较少、参与主体积极性缺乏、政策保障不到位、融资成本高等不足之处。为促进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让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回归直接金融。今后要加大对中小债券市场的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债券产品和发行模式创新,建立债券违约风险的止损机制,完善中小债券市场信息披露。
2015 Vol. 1 (4): 61-6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78
)
-
詹学斯,施加尧
:公司控制权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承担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从控制权的角度实证检验了控制权差异对上市公司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风险承担水平相对较低,而以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则较高。控股权的变更会使上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发生变化。同时,国有控股权上市公司的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也相对更低。
2015 Vol. 1 (4): 67-7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2
)
-
雷 禹,陈 文
:本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房地产众筹发展情况、发展模式、交易结构以及具体案例。研究发现,房地产众筹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但目前国内地房产众筹更多表现为短期融资和炒作行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众筹健康发展,要引导房地产众筹商业模式创新,在房地产众筹中适时引入信用增信。
2015 Vol. 1 (4): 73-7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14
)
-
周治富
:本文在制度金融视角下对温州的金融改革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永嘉文化所倡导的“功利思想”是温州民间金融的价值基础,也是形成独特的温州模式制度结构的关键。文章运用一般均衡信贷链模型(GECL)和DGLLS框架分别研究了改革的短期性质和长期性质。在短期内,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修复濒临崩溃的信用链条以及遭受重创的信用资本,而共有的永嘉文化的价值观念能够缩短这一修复的历程;从长期来看,金融改革的实质在于金融制度生成模式的转变,即将原来以单一的国家为制度构建主体的制度生成模式转变为国家和民间共同参与的制度生成模式,这意味着成功和有效的金融改革必须具有市场增进的性质;这一模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由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强化市场型政府。
2015 Vol. 1 (4): 77-8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1
)
-
沈伟雄
:虽然P2P小额信贷行业在国内尚处于发展初期,但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业务流程,特别是在贷款利率定价等方面形成了稳定、合理的操作模式。这对于我国改进目前相对简单的P2P小额信贷平台贷款利率定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按照流程特征,对欧美P2P小额信贷平台主流的贷款利率定价模式进行区分和归类;其次,结合国内P2P小额信贷平台操作实践,从监管现状、信用环境、专业人才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从风险控制、信用环境、交易制度、债权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2015 Vol. 1 (4): 85-8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5
)
-
曾 力,朱民武
:本文以我国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02-2013年的经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考察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抵消了金融脱媒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形成了“脱媒校正效应”。据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当深入实施业务转型与多元化战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积极应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挑战。
2015 Vol. 1 (4): 90-9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0
)
-
:本文从政策环境、产品创新和风险投资市场等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金融服务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科技金融服务面临的问题,诸如资金短缺、融资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在此基础上,从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完善信用增信机制、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股权融资模式等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的对策建议。
2015 Vol. 1 (4): 95-9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