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建荣
:广东自贸试验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规则融合度高、功能创新集成度高、开放战略契合度高、粤港澳合作紧密度高和三大片区互促度高等特点,将与国内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互补试验,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2015 Vol. 1 (5): 4-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9
)
-
李思敏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加快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步伐、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粤港澳融合发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现实需要。《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对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作出明确部署,提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可以预见,随着《总体方案》的实施,广东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将更加完善,金融机构与境外同业的业务合作将更加紧密,企业跨境经营和投融资将更加便利,个人跨境金融服务将更加丰富和便捷。近期,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在于:建立自贸试验区金融和经济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跨境双向投融资取得实效,实施支付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工程。
2015 Vol. 1 (5): 7-1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2
)
-
李少昆,赵家悦,刘曦彤
:本文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阶段性积累特征,探讨新常态下外汇储备变动趋势及其原因。文章构建了具有狭隘定格和损失厌恶特征的代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运用马尔科夫链模拟各阶段经济增长路径,并得出效用最大化时的解。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增长路径下,狭隘定格和损失厌恶会影响到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代表性消费者选择的外汇储备最优规模随着狭隘定格系数的提升而增加。而在不同的增长路径下,即当经济体从倾向于高速增长的路径转向增长放缓状态时,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会下降。在新的增长路径和决策者狭隘定格系数下降的共同作用下,当前我国外汇储备水平已处于适度规模之上,有较大的下降空间。预计我国外汇储备或将进入持续下降的通道,直至接近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适度水平。
2015 Vol. 1 (5): 14-2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7
)
-
宋怡林
:有限责任是对无限责任的替代性制度,将民营银行股东自担风险定位为无限责任不符合公司制发展的大趋势。若放弃有限责任转而采用无限责任,虽然克服了有限责任的股东道德风险问题,但也抛弃了有限责任的显著制度优势,损害民营银行效率。有限责任的治理结构更适合民营银行,但若将有限责任的治理结构与无限责任的责任制度相结合,则造成制度系统的混乱。民营银行股东自担风险应当定位为坚持在有限责任前提下的修正性制度安排,这样既能够发挥有限责任的制度优势,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股东道德风险。
2015 Vol. 1 (5): 22-2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8
)
-
李亚微
:本文基于我国14家上市银行2007-2013年的数据,通过考察不同性质银行的高管所面临的过度激励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存在过度激励,且过度激励会造成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第二,不同性质银行高管的过度激励对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国有控股银行高管若受到过度激励,有可能会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而非国有控股银行的高管相对而言,这种激励作用会较弱。为此,要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改革,防止过度激励。尤其是国有控股银行高管薪酬机制设计要更加关注风险因素。
2015 Vol. 1 (5): 28-3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7
)
-
姚宏伟
:发展普惠金融,必须解决金融排斥这一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金融排斥不仅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剖析了金融排斥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并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的金融排斥现象,指出我国主要面临着农村金融排斥与小微企业金融排斥两类金融排斥问题。整体上看,我国金融排斥程度较为严重,除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省市金融排斥程度较低以外,其他省市均存在较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这表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存在区域性聚集特点。其中,农村金融排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中西部地区金融排斥较为严重,且民族地区尤为严重,而东部发达地区金融排斥相对较轻。最后,本文分析了金融排斥的内在形成机制,指出治理金融排斥问题的关键在于金融创新。
2015 Vol. 1 (5): 37-4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1
)
-
鲍晓晔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场外衍生品市场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客观上要求加强对交易商的审慎监管。美国《华尔街透明度和问责法案》等法律文件确立了多层次审慎监管框架,并提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的一系列措施。而我国场外衍生品交易商监管存在着立法缺乏统一规则且立法层次较低、市场参与主体分类监管不清晰、偏重于事先市场准入和事中数量管控而限制市场创新等问题。为此,应从统一明确交易商分层监管标准、强化过程监管等方面着手,加强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引导商业银行审慎发展交叉性综合经营业务,避免从事高风险、高杠杆的复杂衍生品交易。
2015 Vol. 1 (5): 44-4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0
)
-
范宏博
:现场检查作为银行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银行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并控制银行风险。与国外银行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实践比较,我国银行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存着对银行风险针对性不足、难以精准发现银行风险、检查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为提高现场检查实效,应当以风险检查为导向,根据监管对象的差异设定检查目标,科学选择检查样本和检查方式,采取多种手段查深、查透疑点信息,探索推行现场检查信息公开制度。
2015 Vol. 1 (5): 50-5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9
)
-
龚鹏程,王 斌
:近年来,我国股权众筹平台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监管制度缺失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完善股权众筹监管的必要性,比较分析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股权众筹监管的做法和经验,指出我国需要建立健全股权众筹平台监管制度体系,加强股权众筹平台的全程持续监管,同时,要建立股权众筹平台与投资资金隔离机制,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2015 Vol. 1 (5): 56-5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5
)
-
李文华
:本文在回顾和评述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资本市场整体走势与上市公司市值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板块上市公司市场估值与公司内在价值的差异,指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存在着由于资本市场低效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理论与实践偏差造成市值管理运作扭曲、对违法违规查处不力造成市值管理变质等问题,提出在认识上要纠正偏差,回归价值创造本源,让上市公司回到实体经营之本;在实践上要提升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开展市值管理。
2015 Vol. 1 (5): 59-6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0
)
-
晏艳阳,邓 开
:本文引入反映基金经理行为因素的投资风格变量,探讨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并分别对牛市和熊市两种不同行情下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及投资风格与基金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基金极端业绩分布引入模型,对研究进行拓展。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经理的性别、学历背景等个人特征能够显著地影响投资风格,而这些个人特征对基金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换手率、持股集中度、行业集中度等投资风格变量来传递;在牛市和熊市两种不同行情下,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及投资风格对基金绩效和极端业绩分布的影响存在差异。
2015 Vol. 1 (5): 69-7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88
)
-
邓文斌, 李虹含, 周 凯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缓解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手段。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高于传统贷款业务,识别和控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成为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关键。本文首先从知识产权自身风险、知识产权评估风险等角度构建知识产权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质押贷款风险系数;其次,选取借款人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指标以确定企业信用等级风险系数,并根据质押贷款风险系数计算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度;最后,本文以A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质押贷款风险系数的风险度模型,能够较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
2015 Vol. 1 (5): 77-8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4
)
-
刘海北,徐 佳
:随着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贷款违约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将居民汽车消费贷款违约分为两类,利用银行消费贷款合约数据,运用Logit和Probit模型对影响汽车消费贷款违约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不同汽车价格区间内影响贷款违约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是:对于购买普通汽车的借款人,贷款利率和借款人的收入负债比是导致违约的显著影响因素;对于购买豪华汽车的借款人,首付比例和汽车价格是导致违约的显著影响因素;违约率随汽车价格升高呈倒U型变化。
2015 Vol. 1 (5): 84-9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98
)
-
丛彦国
:股权信托的基础是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前提是股权,核心是受托人,目的是委托人的意愿。股权信托合同具有要式性、应当具备股权转让条款、以受托人条款为核心和不完全性等特征。面对复杂的股权信托法律关系,我国目前还缺少专门调整股权信托合同的法律,股权信托登记存在法律上的空白,股权信托合同的效力存在风险,股权信托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渠道有限。为促进股权信托业健康有序发展,应当从强调私法自治、建立信托登记制度、慎重认定信托合同条款的效力、加强信托行业组织的自律性监管等方面着手,完善法律环境,维护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2015 Vol. 1 (5): 92-9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