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岷峰,王婷婷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将数据列为新的生产要素并提出市场化要求,这既给数字资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也对数字资产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当前,数字资产经营管理理论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经营管理行为缺乏规范性和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经验。本文首先梳理了数字资产的基本理论,基于数字资产的无形资产属性、具有可以长期重复使用的价值、具有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具有市场商品基本属性、属于新型的生产要素、具有资产保值增值功能等六项基本特征,和安全风险、侵权风险、法律风险等三项经营风险,为进一步推进数字资产的市场化提出了以下建议:确立正确的资产经营管理的导向,坚守科学的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广泛推进数字化的数字资产管理,保持数字资产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创造良好的数字资产市场化环境与条件。
2020 Vol. 1 (8): 3-1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4
)
-
王振霞,吴 芳
:本文通过构建DSGE理论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零利率下限约束条件下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对比分析零利率下限约束在不同冲击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第一,面对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负面波动;第二,零利率下限约束有效缓解了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存在零利率下限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可能完全无效。综合本文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保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稳健性,减少政策不确定性。第二,避免使用财政赤字货币化工具,防止对经济的过度刺激。第三,避免使用负利率政策工具,引导常利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
2020 Vol. 1 (8): 13-2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9
)
-
周海珍,曹航玮
: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解决模型内生性问题,实证研究补充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显著促进了居民的总消费支出,且对农村居民总消费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城镇居民。第二,补充医疗保险在降低居民生存资料消费占比的同时,提升了居民享受资料消费占比,但对居民发展资料消费占比的影响则不显著,表明推广补充医疗保险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补充医疗保险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作用明显强于农村居民。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和启示: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提高保险公司开展补充医疗保险项目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补充医疗保险。二是要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丰富补充医疗保险的个性化产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差异化产品。
2020 Vol. 1 (8): 28-3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15
)
-
汪青松,李仙梅
:差异化股权结构所具有的控制权强化功能使其日渐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新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其控制权的弱资本性、高度稳定性以及高度人身依附性所导致的所有权激励失灵、市场监督失灵、控制人失灵等诸多弊端会逐渐呈现。现有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对特殊控制权的约束和规范功能存在局限。差异化股权结构下约束控制权强化弊端的有效机制应当以事前威慑与事后矫正并举的日落条款为主,辅之以事中监督的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由此形成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相互配合的控制权制衡体系,有助于形成差异化股权结构下防止控制权过度强化的有效公司治理秩序。
2020 Vol. 1 (8): 39-5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84
)
-
马 勇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预付式交易场景内嵌消费信贷的商业模式开始在诸多消费领域盛行。然而,由于监管的缺位和法律规制的滞后性,有些消费信贷逐渐偏离了满足消费需求的普惠金融方向,异化为经营者变相融资的工具,严重危害市场的健康秩序。消费信贷之所以会发生上述异化,外在原因在于预付式交易场景本身固有的授信功能,但信息不对称以及经营者对格式合同的主导权才是其真正的内在原因,而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过高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信贷的异化。为加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保障消费金融创新不偏离初衷,有关部门应当从建立履约担保机制、强化信息披露义务、推广标准化格式合同以及引入冷静期制度四个方面,完善法律规制,导正消费信贷的功能,推动预付式交易的规范化发展。
2020 Vol. 1 (8): 51-5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86
)
-
林耿华,王 遥,金苗根,李 力,谢 晟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综合性湾区,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大湾区的建设。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培育绿色金融是推动大湾区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行必要条件。目前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实践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票据市场总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绿色票据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统一的绿色判定标准及银行自身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一直未被广泛推广。针对绿色票据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已有绿色票据标准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绿色票据认证标准;加快完善绿色票据业务流程,保障业务顺利进行;充分运用科技赋能,解决绿色票据在识别阶段的准确与效率问题;加快绿色票据产品创新手段,充分满足绿色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
2020 Vol. 1 (8): 60-7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3
)
-
乔宇锋
:农业众筹是金融科技驱动的农村金融创新,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化融资渠道,是一种新型绿色金融工具。农业众筹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和金融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有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实现,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农业众筹的制度创新优势还体现在促进形成规模经济、绿色正外部性内部化和优化成本效益比等方面,有利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序衔接。为充分运用农业众筹的制度创新优势,更好地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以充分互动和信息披露为基,缓解农业众筹中的信息不对称;第二,以总体效益和规范运行为准,构筑农业众筹健康有序发展的机制;第三,以规则设计和模式选择为轴,推进农业众筹可持续发展。
2020 Vol. 1 (8): 71-8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12
)
-
刘叶婷,陈立松,金双龙
:信用报告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内容,其应用价值挖掘对于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和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信用水平、打造诚信社会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当前国内常见信用报告类型,对人民银行征信报告、第三方信用报告、公共信用报告及行业信用报告四类报告特点及应用范围进行分析,重点围绕预防式治理、精准化治理、容缺受理、全周期监管和可修复治理五个方面阐述信用报告在社会治理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2020 Vol. 1 (8): 81-9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8
)
-
张叶东,王智伟
:家族信托是一种近年来颇受高净值人士青睐的家族财富传承方式,但由于其具有破产隔离功能,存在委托人滥用家族信托以恶意逃避个人债务的风险。对此,现行《信托法》和银保监会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么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要么没有切中要害。为了防止委托人出于逃避债务的目的滥用家族信托的破产隔离功能,应完善《信托法》的有关规定,同时做好与正在筹备构建中的个人破产法的协调和衔接。为此,建议在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模式上,采用当然免责主义与许可免责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在法律上明确不能破产免责的情形;同时吸收国外立法经验,明确规定委托人实施欺诈性信托时的债权人撤销权,并制定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主观目的认定标准细则。
2020 Vol. 1 (8): 92-9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