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看我国金融回归本源的逻辑与路径 |
卢文华 |
(华夏银行, 北京 100005) |
|
|
摘要 :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最终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实证明,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的边界,金融过度发展反而会阻碍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当金融发展超越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进入自我扩张、自我循环的非正常轨道时,将给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这就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逻辑所在。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促使资金“脱虚向实”、实现经济虚实协调发展过程中,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双方要共同发力。金融机构要回归信用本源,在开展金融活动时必须信守承诺,注重声誉维护和信用管理,防止发生信用危机;要回归信贷本源,坚持以信贷业务为主,理性发展非信贷业务,立足于信贷业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和水平。同时,要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实体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让实体经济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从而增强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吸附能力。
|
|
关键词 :
经济金融化,
金融性资本,
资本积累,
虚拟经济,
资产证券化
|
|
[1] |
鄂春林.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挑战与对策[J]. 南方金融, 2018, 1(3): 85-92. |
[2] |
邹 旸. 经济金融化的内涵、表现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J]. 南方金融, 2018, 1(2): 20-30. |
[3] |
王成进. 虚拟经济再认识:基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分析范式[J]. 南方金融, 2016, 1(6): 26-31. |
[4] |
梁家全.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异化与规制:基于监管套利的视角[J]. 南方金融, 2016, 1(3): 48-56. |
[5] |
张 刚.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特殊目的信托[J]. 南方金融, 2016, 1(2): 75-79. |
[6] |
邱全山,王开科,安 康. 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特点、会计核算及对金融统计的影响[J]. 南方金融, 2016, 1(2): 80-83. |
[7] |
朱 萃,杜朝运,曾 凡. 我国金融窖藏的规模测算与治理对策[J]. 南方金融, 2016, 1(11): 11-15. |
[8] |
杨迪川.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机理、案例与改进思路[J]. 南方金融, 2016, 1(10): 9-16. |
[9] |
王成进. 生产方式矛盾转变视角下的金融化与经济增长[J]. 南方金融, 2016, 1(10): 17-22. |
[10] |
陈德胜,邓 莉. 回归本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新变化[J]. 南方金融, 2015, 1(8): 71-74. |
[11] |
王轶昕,程索奥.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J]. 南方金融, 2015, 1(6): 42-49. |
[12] |
刘红霞,幸丽霞.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融资动机研究——基于2005-2014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试点的实证检验[J]. 南方金融, 2015, 1(4): 4-14. |
[13] |
邹晓梅,张 明. 日本资产证券化:现状、特点与启示[J]. 南方金融, 2015, 1(10): 82-8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