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银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传导路径分析——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为例 |
刘 斌,张挽虹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 200120) |
|
|
摘要 :本文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步的经济景气周期及成因。主流观点认为,国际银价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异于世界的重要因素。国际银价主要通过货币供给和汇率传递两个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即银价下降将中国与世界经济危机隔离,银价上涨又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经济衰退。实证分析表明,在货币供给渠道中,银行套利活动造成的白银库存变化,放大了国际银价波动对利率及物价的影响。与一战时期相比,货币供给渠道在20世纪30年代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上海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也使汇率渠道对上海的影响大于中国其他地区。总体而言,国际银价波动导致中国的金融条件产生变化,在中国原有经济周期基础上延缓或加速拐点的到来。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与货币因素间的联系,也提示央行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时,应充分认识发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作用的重要性。
|
|
关键词 :
白银存量,
外汇汇率,
物价,
经济周期,
银本位制
|
|
[1] |
丁 鑫,倪 晴,周 晔. 经济周期波动、资本缓冲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 南方金融, 2022, 1(2): 18-29. |
[2] |
陈得文,吴华强,魏荣桓. 美国、日本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政策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J]. 南方金融, 2019, 1(6): 16-27. |
[3] |
张 超,任志宏. 我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联动效应研究[J]. 南方金融, 2018, 1(8): 3-14. |
[4] |
王伯英. 货币政策冲击、宏观经济变动与信用利差调整[J]. 南方金融, 2018, 1(12): 32-40. |
[5] |
李义举,梁 斯. “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J]. 南方金融, 2018, 1(11): 41-48. |
[6] |
李 炳.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与经济波动的分解及产业来源[J]. 南方金融, 2016, 1(7): 16-2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