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金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摘要目录

南方金融

2017年 1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7-04-01

杜晓山,张 睿,王 丹

:针对国内学者对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已经从“普惠金融”转变成“普通金融”等的质疑,本文剖析了“格莱珉一代”向“格莱珉二代”转变的缘由以及“格莱珉二代”在放贷模式和产品设计方面的创新,并通过分析格莱珉银行贷款额度、乞丐贷款以及其他扶贫助困服务,对种种质疑进行反驳,论证了格莱珉银行自始至终都是真正为穷人以及穷人中的穷人服务的“穷人银行”。文章阐述了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对于我国开展普惠金融的若干启示,即倡导发展社会企业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普惠金融要不忘初心,又要创新前进;普惠金融特征之一是要实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需要政府发挥正确的作用;普惠金融要下苦功解决服务深度不足问题。

2017 Vol. 1 (3): 3-1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36 )

王广宇,何俊妮

:近来备受关注的金融科技,正在金融业务创新、交易安全高效和技术融合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传统金融机构、新兴科技公司和风险投资已经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与当下中国企业和居民金融资产积累较多、互联网盛行、金融交易日趋活跃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也与中国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产业市场化的大形势相关。未来,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可能会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金融科技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是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节约社会成本;二是拥抱监管,在发展中管控好风险。

2017 Vol. 1 (3): 14-1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35 )

王轶昕,程索奥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以存贷利差持续收窄为标志的金融竞争格局的重塑,投资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从一般理论分析入手,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明确发展模式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功能定位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阐述;最后,结合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客户及业务实际,从组织架构建设、资金供给配置、产品特质化、客户需求“全科目”挖掘、风险防控等五个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拓展投行业务的转型路径及对策建议。

2017 Vol. 1 (3): 18-2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8 )

吴爱东,刘东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机理,通过构建两者相应的指标体系,测算2002-2015年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波动调整、低速下降和快速下降三个阶段,整体呈下降趋势,到2015年出现濒临失调的信号。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金融发展子系统和产业结构子系统的综合贡献值整体上呈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推动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互动,不能单纯地促进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或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找到一条适合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良性互动的路径,促进两者协同发展。

2017 Vol. 1 (3): 28-3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4 )

张 斌

:在金融科技持续兴起、监管创新议题不断出现的全球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亟需转变规制思路。互联网金融风险在一定意义上是生人社会交易背景下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当前的规制思路将P2P网络借贷定位为民间借贷网络化,将股权众筹定位为股权私募发行,希望通过刑事制裁来规制涉众性网络融资活动以管控互联网金融风险。这种“削足适履”的规制思路不仅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很好的风险管控效果。为此,应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本质,通过强化收益端和风险端的法制建设,化解、转移信息不对称风险,使其回归传统金融交易风险定价的基本逻辑。具体而言,要确立原则导向监管方式,倡导软法治理先行的规制进路,引入国外“监管沙箱”范式,以鼓励创新并控制风险。

2017 Vol. 1 (3): 37-45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48 )

任 飞,任腾飞

:本文以改进的Amihud非流动性指标和Amivest流动性比率作为流动性指标,采用Brockman市场时间序列回归模型,研究全球27个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共性;使用改进后的Brockman市场时间序列回归模型,研究滞后效应和到期效应对股指期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股指期货市场与全球股指期货市场存在显著的流动性共性,中国内地市场与全球市场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流动性共性;与新兴市场相比,发达市场和全球市场之间的流动性共性更加显著;滞后效应与绝大多数股指期货市场存在显著的流动性共性,到期效应对于大多数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并无显著性影响。总的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相互联系趋于增强,而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017 Vol. 1 (3): 46-55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34 )

曾啸波

:本文以2008-2016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46个交易品种的周度交易数据为样本,考虑成交量与持仓量信息,研究商品期货市场的反转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存在显著的反转效应,该效应随着持有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反转效应主要源于多头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交易;交易活跃度助推了市场的非理性过度交易,与反转效应正相关;市场深度减缓了市场的非理性过度交易,与反转效应负相关。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尚未达到有效市场的要求,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反转效应。监管当局应制定适当政策,抑制投资者的过度交易行为,鼓励投资者长期持仓以增加市场深度,引导商品期货市场健康、有效运行。

2017 Vol. 1 (3): 56-64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33 )

王洪亮

:理财业务的高速发展,改变了整个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改变了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和运用结构,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定位,改变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产生了隐性刚性兑付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传染风险、信息不透明风险等诸多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要明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信托关系的法律地位,完善理财业务期限错配的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工具,建立健全针对理财业务风险传导的防火墙机制,提高理财业务信息透明度,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2017 Vol. 1 (3): 65-7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21 )

王去非

:自下而上的区域金融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以来,浙江先后在温州、丽水、义乌、台州开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目前,这些试点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布民间融资的“温州指数”;农村产权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贸易金融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台州小微金融经验”。总结浙江开展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经验,可以得到两方面启示:第一,区域金融改革目标的设定,要专注少量目标,注重目标的科学性和适当性;要平衡长短期目标,注重改革的长期效应;要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注重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区分金融改革的目标与措施。第二,区域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不能单兵突进,要多方联动;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不仅要谋求政策突破,还要注重集成创新;要牢守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

2017 Vol. 1 (3): 73-8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1 )

王浩宇,孙启明

:本文基于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方法,分析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结构和优势产业分布。结果表明:第一,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京津核心区、环京津离心区和冀南边缘区三层的空间结构,核心区域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第二,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较为全面且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但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第三,北京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租赁商务等高端产业,天津的批发零售、交通和住宿餐饮等产业专业化指数较高;河北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产业同质性较为严重,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为此,应当一方面调整京津核心地区发展重心,疏解部分服务产业;另一方面由河北各地区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进行承接,在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地打造次级生产服务业中心,从而形成多节点、多层级的区域发展空间格局。

2017 Vol. 1 (3): 82-9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25 )

杨兆廷,孟维福

:农业价值链融资是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的新型融资模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开展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主要平台。本文以秘鲁咖啡生产合作社和我国黑龙江玉米种植合作社为研究案例,论述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运行机制、特点及成效,分析目前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价值链融资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价值链其他主体的关系比较松散、农业价值链融资产品供给不足和配套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等。依托农业价值链进一步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以此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需要一方面建立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信贷资金的封闭运行、为农业价值链融资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其在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2017 Vol. 1 (3): 91-98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