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金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摘要目录

南方金融

2015年 1卷 11期

刊出日期 2015-11-03

李思敏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定位。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金融体系运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广东作为国内互联网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要按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针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着力推动网络借贷、互联网股权私募、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征信创新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紧密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从监管协调、行业自律、投资者保障、信息披露、信用支撑、纠纷处置等六个方面探索机制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015 Vol. 1 (11): 4-1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93 )

赫国胜,柳如眉

:金融互联网,即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是金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人口老龄化导致中国老龄人口持有的金融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但严重的数字鸿沟导致老年人利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水平较低,不利于金融互联网业务发展及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为此,要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相关社会组织并提高知识溢出效应,帮助老年人应对数字鸿沟,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吸引老年人选择使用金融互联网业务。

2015 Vol. 1 (11): 11-18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94 )

范文波

: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对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重要抓手。PPP模式能否有效落地,关键是如何在平衡收益与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可以探索PPP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采取“PPP+P2P”、“PPP+众筹”两种创新模式。为促进PPP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应当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健全PPP项目的监管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在财税、土地政策上给予支持,以提高PPP项目的回报率和吸引力。

2015 Vol. 1 (11): 19-2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5 )

滕 磊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建立了政府监管当局和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进化博弈模型。对博弈双方的稳定性条件的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成效与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鼓励措施、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以及违法经营的负面危害等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通过进化博弈分析,得出四个稳定策略和一个不稳定策略。博弈策略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要制定相关措施,加强监管,并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守法经营;还可以通过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必须是长期、稳定、持续的,否则会引发道德风险。

2015 Vol. 1 (11): 24-29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85 )

何翠香,晏 冰

:本文从微观视角分析了社会网络通过融资渠道影响家庭创业的作用机制,并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1年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家庭社会网络越广,家庭创业的机会越大;第二,社会网络对正规信贷和民间借贷两个融资渠道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社会网络能够有效拓宽家庭创业融资途径;第三,正规信贷和民间借贷对家庭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通畅的融资渠道能有效促进家庭创业;第四,在当前存在正规信贷约束的情况下,家庭创业的机会也会受到影响而减少。基于上述结论,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级政府部门应培育与家庭创业和家庭金融相关的社会组织、缓解家庭创业过程中的信贷约束、规范发展民间金融市场,从而更好地为更多的家庭创业服务。

2015 Vol. 1 (11): 30-3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03 )

曹 扬

: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与其社会网络特征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可以显著地促进居民参与股市、金融风险投资以及民间放贷,其作用渠道包括信息获取渠道和社会互动渠道;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居民会减少参与风险资产投资的行为,但信息获取渠道能够显著降低这种负面影响;而社会互动渠道则通过家庭所在社会群体中投资失败案例的负面示范效应,影响家庭对股市及其他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因此,应鼓励个人投资者之间的社会互动,提高居民参与投资金融资产的积极性,以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5 Vol. 1 (11): 38-4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89 )

李 源,杜知霖,宋亚兰

:在民间借贷主体基于“共同内部信任”所能承受的规模边界与地域边界内,放贷人因借贷双方之间高度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群体行为,是民间借贷风险在一定区域内传染、扩散的主要方式。本文运用自激点过程方法对北京市各区县民间借贷纠纷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放贷人在区域民间借贷纠纷中的群体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民间借贷纠纷案例之间存在明显的自激发效应,放贷人在风险传导过程中,具有高度群体化、行动一致化和应对快速化的行为特征;随着民间借贷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放贷人群体的这三项行为特征对区域民间借贷风险的传导起到加速和放大的作用。这种现象给民间借贷风险防控带来新的挑战。

2015 Vol. 1 (11): 47-5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86 )

张 林,李雨田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机理,然后构建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并以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不佳,60%以上省份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以东北-西南为脊背的“中线隆起、两侧塌陷”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失衡现象更为严重;失衡的原因具有省际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能仅单纯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更重要的是创新金融与科技耦合互动的方式和路径,提高两者的融合质量。

2015 Vol. 1 (11): 53-6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4 )

宋亮华

: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资金在金融市场中长期流动趋势的观察和分析,指出居民存款增速下降已成为金融市场的新常态,这是金融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以及利率水平进入下降通道之后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给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商业银行应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开拓多元化负债来源、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夯实结算和存款客户基础、为居民提供广泛的资产管理服务、向综合经营谋求发展空间、拓展海外金融服务市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 Vol. 1 (11): 62-7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9 )

戴新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薪酬监管在金融监管中的重要性凸显,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主要国家在金融业薪酬监管的目标范围、薪酬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规则。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形成了金融机构薪酬监管框架。但在监管实践中,国内各监管部门对薪酬监管的目标不统一,国有金融机构面临着双重监管,浮动薪酬支付规则不清晰,信息披露制度也不健全。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机构薪酬监管安排,应当将薪酬与金融机构的长期风险挂钩,重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将监管对象扩展至高风险岗位操作人员,设计多样化的浮动薪酬支付工具,制定明晰的薪酬信息披露细则,并定期对金融机构薪酬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2015 Vol. 1 (11): 71-7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06 )

张建军,胡红伟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全球历次重大股灾的情况,分析了历次股灾产生的背景、成因、过程和救市措施、效果以及后期的影响,认为股灾产生的核心因素是流动性的剧烈波动,而经济基础、利率、汇率和杠杆等因素是导致流动性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面对由杠杆、汇率等外因导致的股灾,如果应对得当,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推动经济成功转型。我国2015年6-9月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的主要诱因是杠杆因素。在救市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应逐步恢复IPO,加快落实养老金入市,把控制市场杠杆比例作为一项长期措施,逐渐放开救市期间的严格管制,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大经济改革力度,采取得当措施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一次机遇,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成熟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2015 Vol. 1 (11): 77-8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09 )

马 理,古振江

:美联储从2014年底开始削减购债规模,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此同时美国股市却屡创新高,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减弱与股市上涨两者相背离。本文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比较研究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投资者信心对美国股市的影响,进而分析股市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信心恢复带来的正效应大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带来的负效应,推动了美国股市持续上涨;股市上涨通过托宾Q效应和财富效应的作用,促进了美国实体经济复苏。以美国为镜鉴,在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信心逐渐恢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促进股票市场温和上涨,以推动实体经济增长。

2015 Vol. 1 (11): 88-9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