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卫民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金融如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无愧使命担当、不负伟大梦想,有几个重大金融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处理好银行信贷支持与信用环境建设的关系,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处理好货币信贷结构与总量的关系,在“稳”总量的基础上“优”结构;三是处理好生息资本与风险资本的关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四是处理好地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资金支持;五是处理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加快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六是处理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关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风险”;七是处理好借鉴国外金融模式与走中国特色金融道路的关系,把金融发展规律和中国金融实践相结合,打造金融发展模式的中国版本。
2021 Vol. 1 (11): 3-1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6
)
-
郎香香,张朦朦,王佳宁
:本文基于全国地市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新三板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匹配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其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发挥出创新驱动效应;第二,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来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驱动效应对非国有中小企业和高技术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第四,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驱动效应在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制度环境较好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上述结论对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启示:第一,要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技术基础;第二,要疏通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路径,增强创新驱动效应;第三,要优化地区制度环境,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2021 Vol. 1 (11): 13-2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0
)
-
黄一松,李泽宇,郑鸿锐
:本文以2017-2019年我国出现股权质押风险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民营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对民营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出现股权质押风险时,有银行借款的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概率和力度更大;并且,银行借款越多,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概率和力度越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民营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对民营企业获取地方政府纾困的促进作用更不明显;在纾困效果方面,相对于没有获得地方政府纾困的民营企业,获得地方政府纾困的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得到缓解的程度更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地方政府在纾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的工作过程中,应当淡化对信贷关系的考量,更加注重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2021 Vol. 1 (11): 26-3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6
)
-
刘梦凯,谢香兵
:本文基于“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路径,分析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其可持续增长水平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融资约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能够发挥“资金蓄水池”效应,显著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水平;机制检验表明,配置金融资产的“资金蓄水池”效应有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提升其可持续增长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配置金融资产的“资金蓄水池”效应对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大于对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抑制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一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大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要促进不同行业间的利润均衡化,引导非金融企业加大实业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要引导非金融企业在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利用金融资产“资金蓄水池”效应的同时,注意配置金融资产的适度性,防范过度金融化带来的风险。
2021 Vol. 1 (11): 38-5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90
)
-
张 浩,陶伦琛
:伴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境外投资者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日益加深。本文基于境外投资者视角,利用2009—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境外投资者持股数据,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从而提高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拥有较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以下政策启示:监管部门应重视境外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让境外投资者充分发挥公司治理优势的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
2021 Vol. 1 (11): 51-6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35
)
-
张叶东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健全和完善碳金融制度对弥补绿色低碳投资缺口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建设不完善、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法律规范缺失等问题,应当从市场制度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市场制度层面,应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碳金融产品多样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法律制度层面,应完善碳金融制度的顶层设计,制定司法解释促进碳金融交易,推动商事修法,完善环境司法与碳金融司法的联动机制。下一步,要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创新发展碳金融司法实践,保障碳金融体系有序健康发展,形成减污减碳协同增效的总体格局。
2021 Vol. 1 (11): 65-7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1
)
-
赵 琳,唐 权
: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带来的挑战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第一,共享经济对传统的“以票控税”征管方式带来挑战,产生了较大的税收流失;第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跨时空、网络化与匿名性导致共享经济税收征管的弹性化;第三,共享经济领域交易双方信用缺失容易导致税收信用缺失;第四,共享经济从业人员的纳税失范行为容易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共享经济税收治理,建议尽快建立健全共享经济税收治理体系,依法加大共享经济税收监管力度,完善共享经济涉税信息管理机制和在线申报机制,不断提高共享经济从业人员的税收遵从度。
2021 Vol. 1 (11): 75-8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9
)
-
姜立文,姜 欢
:企业跨境上市及其跨境数据流动提高了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也引发了上市企业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跨境证券监管法律冲突,其中数据安全问题是焦点之一。具体表现在:一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安全提出了挑战,二是各国对跨境数据流动的不同主张形成了新的贸易壁垒,三是各国不同的数据监管规则产生了国际法律冲突,四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跨境数据监管方面存在立法空白。为应对数据安全监管的挑战、完善跨国证券监管协调,上市公司母国要明确企业境外上市数据安全标准,东道国要明确外国企业上市数据安全规则,国家间要协调数据安全证券监管规则和司法管辖权。各国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协调数据跨境监管国际规则的构建,探索跨境证券监管合作路径,以应对数字经济复杂化的新挑战。
2021 Vol. 1 (11): 83-9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56
)
-
虞琪琪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REITs发展、拓宽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手段,但REITs与其他纳税主体税收负担上的差异很容易引发避税问题。在美国REITs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公司利用REITs的税收优惠政策避税,包括逃避清算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REITs与其应税子公司之间通过转让定价避税。为此,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反避税规定,包括征收内置收益税、对REITs实施禁止交易的行为征收违禁交易税、排除股息扣除规则的适用以及对转让定价行为征收惩罚性税收。鉴于避税方法的一致性,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给予REITs税收优惠存在同样的避税问题。我国在制定REITs税收政策时,应当制定相应的反避税规定来防止企业滥用REITs税收优惠政策。一是要明确项目公司持有底层资产的期限,对利用REITs买卖房地产套利的行为征收惩罚性税款;二是做好REITs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免税规定的衔接,将企业投资者获得的REITs分红认定为应税收入。
2021 Vol. 1 (11): 93-9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