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自科
:本文通过引入全球价值链最终品贸易、中间品贸易和要素加强型技术外溢途径以及技术吸收门槛效应,使GTAP-RD模型变为可以模拟内、外两个循环共同带动中国技术进步的全球动态递归CGE(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然后,通过八种情景来检验和论证中国在双循环格局下如何通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增长来达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研究结论表明:内循环对外循环有基础决定作用,两个循环相互促进是目标区间下限得以实现的保障;外循环方面,开放的持续性是关键;最终品贸易技术外溢是外循环带来技术进步的主要渠道;中间品贸易技术外溢对中国非熟练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提升起主要作用;中国自主创新的短板在于生产性服务业。为此,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消费热点;保持最终品贸易政策的透明和持续稳定;充分重视和发挥中间品贸易所具有的共同富裕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生产服务业与生产部门的协同创新。
2022 Vol. 1 (11): 3-2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0
)
-
汪合黔,陈开洋
:本文以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8—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年度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政策实施对“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与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企业入选“小巨人”名单后,其研发投入在短期内出现显著提升,但经营绩效并没有显著变化;第二,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通过提高企业营业外收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渠道,促进“小巨人”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小巨人”政策对后期入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更高;第四,入选“小巨人”名单后,企业的成本费用显著增加,但研发投入无法在短期内转化为盈利能力。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政策实施精准度;优化“小巨人”企业的评选标准,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质量提升与数量增加实现齐头并进;优化营商环境和金融资源配置,拓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22 Vol. 1 (11): 22-3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1
)
-
钱 燕,杨添程
: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核心载体。本文以2009—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法测度年报可读性,研究中文语境下上市公司年报可读性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股票流动性的中介效应以及分析师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市公司的年报可读性越高,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越低,两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二,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越强,其年报可读性对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越显著;第三,上市公司受到分析师关注越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其年报可读性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显著。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上市公司要以高质量信息披露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地提高年报的可读性,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是公司降低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证券监管机构要抓住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切入点,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充分发挥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性优势,促进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交流,降低上市公司融资成本。
2022 Vol. 1 (11): 36-4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9
)
-
孙 丽,於佳欢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使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本文基于数量、质量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并在此基础上以我国174家商业银行2013—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趋势;第二,金融科技发展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大型商业银行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三,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加剧竞争、压缩净息差渠道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通过提升银行信息搜寻能力和管理效率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主动将先进科技运用于传统的金融业务,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强业务风险防范能力,构建动态风险评价体系,缓解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冲击;中小银行应积极应对金融科技带来的竞争压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与大型银行开展差异化竞争。
2022 Vol. 1 (11): 50-6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5
)
-
张晓艳,舒 蕾
:煤电是许多国家最大的电力来源,也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加入《巴黎协定》的背景下,全球能源市场正在重塑,煤电有序转型势在必行。从美国和欧盟煤电发展历程来看,其转型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一是将煤电转型纳入整体能源战略,避免煤电转型可能引发的供电短缺;二是技术进步和替代能源成本下降是煤电转型的重要条件;三是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偏好及气候承诺抑制了资金流入煤炭及煤电行业,提高了煤炭和煤电行业融资成本。特殊性则在于,美国和欧盟的资源禀赋不同,煤电转型从各自实际出发,利用自身特点,取长补短,弥补煤电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供电缺口。我国煤电转型要从能源结构、电力结构和金融机构融资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采取适合国情且利于行业发展的方式,稳妥有序推进。
2022 Vol. 1 (11): 65-7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0
)
-
夏诗园,王向楠
:“保险+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保险产品的创新、营销与服务、理赔与投资等带来了开创性变化,为保险客户提供了更快、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和数字体验,有助于提升保险价值链水平、提高保险数据透明度和安全性、防范化解保险市场风险,现已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新燃点。本文从全球和国内两个视角探讨保险科技发展现状和特征,从多个方面分析保险科技发展的积极效应和存在的风险隐患。我国保险科技现行监管中存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健全、行政性静态监管方式和保险创新缺乏匹配、传统保险监管对保险科技产品进行有效监管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不足、监管人才和科技人才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要在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现实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险科技相关法规体系,加大底层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及提升监管效能,确保数据安全和完整性,重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
2022 Vol. 1 (11): 74-8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1
)
-
钟晓雯
:数据资源丰富、国有经济主导,是我国推进数据产权化的现实依据,洛克财产权论和“权利束”理论分别是破解数据产权化理论和实践困境的重要范式。基于类型化界权径路,私密信息应排除在产权化范围之外,除私密信息外的敏感个人信息、企业原始数据和企业数据产品宜采绝对排他性私有产权,赋予权利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处置)数据的权利。企业数据集合宜采有限排他性私有产权,赋予权利人使用、转让、分配数据集合以及对抗他人不当获取和利用数据集合行为的权利;一般个人信息宜采有限排他性俱乐部产权,并设置国家享有所有权、信息主体享有资格权、数据从业者享有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运行机制;政府数据宜采用非排他性国有产权,并构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机制。
2022 Vol. 1 (11): 84-9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