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金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摘要目录

南方金融

2018年 1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8-03-12

欧阳卫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全面阐明了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立了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根本宗旨,确立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坚守底线,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党对金融工作领导的原则要求,确立了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广东金融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全省金融呈现“创新有效、发展有序、服务有力、风险可控”的良好态势,金融强省建设初见成效。新时代,广东金融要有新作为,要奋发有为建设金融强省,当好全国的排头兵,助力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把广东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

2018 Vol. 1 (3): 3-10 [摘要]( 1 HTML (1 KB)  PDF  (0 KB)  ( 294 )

邸 浩, 薛 力,郭建鸾

:以往基于稳定分布条件下VaR和CVaR的研究都以证券收益相互独立为前提,而对于证券收益不相互独立条件下投资组合的VaR和CVaR计算方法却较少讨论。本文首先给出了证券收益率不相互独立条件下稳定分布的数学性质,其次推导出基于稳定分布条件下投资组合的VaR和CVaR计算公式,最后运用KuPiec失败频率检验法和LE检验法,对证券收益相互独立假定下高斯分布及稳定分布的VaR和CVaR模型与在没有证券收益相互独立假设前提下高斯分布及稳定分布的VaR和CVaR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一是在没有证券收益相互独立假设前提下基于高斯分布和稳定分布的VaR和CVaR模型的准确性要优于在假定证券收益相互独立情形下基于高斯分布和稳定分布的VaR和CVaR模型的准确性;二是与假设证券收益相互独立且服从高斯分布下投资组合的VaR和CVaR模型相比较而言,在没有证券收益相互独立假设前提下基于稳定分布条件的VaR及CVaR模型在度量金融风险方面更加准确和可靠。

2018 Vol. 1 (3): 11-2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11 )

陈泽艺,李常青,黄忠煌

:资金占用是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重要方式,已成为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疾”。本文从大股东融资约束视角出发,采用2007—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数据,研究股权质押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影响,分析不同股权质押情景下股权激励是否会降低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大股东股权质押显著提高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可能性;股权激励降低了大股东股权质押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影响仅在高股权制衡组上市公司具有显著效应。防范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要完善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机制,加大对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力度;要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和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大对资本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的力度;要强化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建设,为减少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冲突、降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可能性创造条件。

2018 Vol. 1 (3): 23-3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95 )

司晓红,金 钰

:半强制分红政策在推动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该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尚存在争议。本文以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t模型研究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影响,并运用门槛模型研究现金分红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成长性及行业成长性与上市公司的派现意愿和派现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半强制分红政策虽然刺激了一些原本不派发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但也可能使一些原本派现较多的公司反而降低了现金分红比例;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过高的现金分红比例要求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了兼顾投资者利益保护和上市公司发展要求,建议对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可适当提高现金分红比例要求,而对处于成长期的上市公司,则适当降低甚至完全取消现金分红比例要求。

2018 Vol. 1 (3): 33-4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72 )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青年课题组

:本文将期望效应函数和Markov链结合起来,研究当债券市场出现利空谣言时,谣言传播、市场主体行为、中央银行政策导向等因素对机构投资者最优投资金额的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风险,研究结论表明:一是大、小机构投资者调整其最优投资金额的行为没有明显差异,所谓的大机构“稳定器”作用没有得到明显验证;二是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没有明显的单一影响;三是投资损失率、谣言传播率以及利空预判会降低投资者对债券市场的信心,进而减少投资;四是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和投资者自信有助于投资者忽视利空谣言、增加市场投资;五是有效的投资者教育、较强的中央银行公信力及市场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债券市场投资者对谣言的免疫力。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若干债券市场谣言治理策略:强化投资者教育,提高其对谣言的免疫力;提高中央银行的公信力,控制谣言的传播;加大中央银行与市场主体的交流力度,完善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机制;加强债券市场谣言监测,及时做好谣言处理;完善法律法规,对造谣传谣者进行责任追究;设立黑白名单机制,对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做到奖罚分明。

2018 Vol. 1 (3): 42-5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28 )

于孝建,邹倩倩

:配对交易是一种利用市场短期无效性来获取收益的套利策略。本文基于OU过程构建配对交易策略,并以上海期货交易所2007-2017年的商品期货合约为研究对象,验证配对交易策略的投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商品期货不同主力合约数据进行无缝拼接后,进行组合挑选可取得更高的收益率;无论是在成功率、收益率还是在可能遭受的投资损失方面,相关性配对法的表现均优于SSD配对法;进行配对交易时,估计参数、确定阈值的最佳时长是6个月。根据上述方法构建的基于OU过程的配对交易策略在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可以获得显著为正的套利收益,平均每年有7次交易机会,单次交易的平均收益为2.07%。

2018 Vol. 1 (3): 52-6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94 )

李 冬

:碳交易市场实质是政府为低成本实现碳减排目标而人为创造出来的市场,是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复杂混合体,是低碳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不同于大多数文献从分析国际市场状况、总结国际经验的角度研究碳交易市场,本文通过论述碳交易具备复杂适应系统原理中的主动适应性、多主体性、非线性、流、涌现性等主要特性,分析碳交易系统中的微观学习机制、层次进化机制、预设调整机制、执行保障机制等运作机制,对碳交易的主要原理和运作模式进行研究。基于本文理论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为了促进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运行经验,大力推动低碳科技发展,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加速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碳交易系统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有序、高效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适时推出碳金融衍生品,丰富碳交易市场的层次,强化碳交易市场的功能;推动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建设先行,加强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协同保障碳交易市场有序运行;关注碳交易复杂适应系统中各要素的非线性、跳跃式发展,确保跨越期碳交易市场平稳运行。

2018 Vol. 1 (3): 61-70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83 )

乔海曙,王 鹏,谢姗珊

:金融科技驱动下货币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私人数字货币存在着无法稳定履行货币职能、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难以监管等问题,对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冲击和威胁。而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天然优势,法定数字货币使货币政策传导更为有效、金融监管实施更为精准。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应基于从二元信用创造机制渐进地向一体化信用机制演变这一逻辑,在演变过程中法定数字货币将会对实物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产生替代效应。为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尽快发行与流通,有必要从技术层面为发行、流通提供保障,同时确保法定数字货币替代风险可控,主动运用大数据创新货币运行监测、监管方式方法,以促进法定数字货币体系有效运行。

2018 Vol. 1 (3): 71-77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00 )

麻斯亮,魏福义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给整个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变革,智能投顾、智能信贷与监控预警、智能客服等创新型金融服务应运而生、不断拓展。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一是人工智能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削弱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多维度的复杂数据格式和庞大的数据量给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创新和发展带来困难;三是技术安全风险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深入应用的难度;四是金融监管机制变革跟不上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步伐。为此,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构建和完善安全可控、广泛共享的数据生态圈;要建立健全多重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防控水平;要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实现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监管全覆盖,为促进我国金融业创新发展、规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018 Vol. 1 (3): 78-84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05 )

鄂春林

:近年来,依托于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和互联网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消费金融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参与主体众多、业务运行模式多样、资金来源广泛、深层次场景嵌入、泛社交化等特点和趋势。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着以下问题和挑战:第三方场景消费贷款及无场景小额现金贷的推广存在制约;部分从业机构存在“重流量、轻风险控制”倾向,依靠利息及规模增长以平抑累积风险;精准定位和识别目标客群的难度加大,欺诈风险蔓延。在困难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中,互联网消费金融要回归消费金融“立足消费、服务需求”的本质,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准确定位,控制规模,提升有效流量占比;二是结合场景,夯实风险控制,打造核心竞争力;三是做强数据,推进共享,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四是回归线下,回归内部,形成风险控制联动闭环;五是深耕场景,找准客户定位,培育垂直场景下的获客、选客优势;六是专注优势,布局新技术,实现多领域互补整合。

2018 Vol. 1 (3): 85-9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278 )

史丁莎,戴 臻

:为规范PPP项目融资和中央企业PPP业务,引导PPP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2017年11月,财政部和国资委先后发布规范性文件,对PPP市场提出监管新要求。PPP监管新规明确了PPP项目库入库及清理标准以提升项目质量,并加强了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监管新规实施后,PPP市场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第一,总体规模增速放缓,市场发展从重速度转向重质量;第二,政府付费类项目减少,使用者付费类项目增多;第三,PPP市场社会资本重新洗牌,回归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本源;第四,社会资本退出期限延长,对项目收益提出更高要求。在监管新规实施背景下,金融机构要优化PPP项目筛选机制,注重项目投资价值;拓展PPP业务范围,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强PPP项目风险管控,增强金融可持续服务能力。

2018 Vol. 1 (3): 93-98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