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小玄,王一飞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金融形势,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之策,需要更加客观地度量我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本文综合考虑银行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宏观经济数据和银行业监管数据等六大类指标,运用混频数据动态因子模型,构建反映经济、金融周期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较2015-2016年期间有所缓释,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上述实证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一是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缓释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降低杠杆率,增强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二是要构建和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指标的预警作用和前瞻性指引作用;三是要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
2019 Vol. 1 (6): 3-1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51
)
-
陈得文,吴华强,魏荣桓
:本文基于金融、经济周期分析框架,在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金融和经济周期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美国、日本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调控经验和教训:第一,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金融形势和经济波动进行动态调整;第二,加强财政刺激是应对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的重要手段;第三,维护信用稳定可能是平衡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变量,仅靠宽松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缓解信用收缩压力;第四,要把握好政策调控的“度”,避免政策过度和快速反转。比较来看,日本宏观经济政策操作的力度、转向的节奏均明显强于美国,从而导致日本金融体系失衡和经济波动性比美国更加明显。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稳增长、防风险”等多目标约束的背景下,可以从美、日两国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经验和教训之中得到启示:一是要发挥好“宽货币”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避免市场被动、无序出清;二是要发挥好“宽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和托底功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三是要发挥好“稳信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实现信用扩张与经济增长、金融周期之间的平衡。
2019 Vol. 1 (6): 16-2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66
)
-
童玉芬,陆 军,陈小平
: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提高了金融市场竞争水平,但竞争在促进银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银行信贷风险带来显著影响。本文采用国内63家商业银行2005-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银行竞争对信贷风险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经济运行阶段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商业银行竞争与信贷风险的关系受利润边际效应和风险转移效应的共同作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商业银行竞争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信贷风险上升;第二,商业银行竞争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时变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竞争对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一,在深化银行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风险积累状况,把握好改革节奏和力度,保障市场化改革进程稳步推进、逐步放开;第二,面对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要引导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机制,推动银行业从“跑马圈地”的粗放式扩张向价值银行、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2019 Vol. 1 (6): 28-3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54
)
-
曹东坡,赖小鹏
: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也要切实防范其中隐含的金融风险。本文以我国上市银行为样本,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间和产业内的结构升级均促使商业银行主动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从而提高了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同时,产业结构升级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被动风险承担,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当前以引导银行业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的信贷政策存在“产业结构升级——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正反馈机制和螺旋上升效应,但这一过程需要以提升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作为保障,以防止信贷风险的过度积累。为此,应当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同时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减少政府各类隐性担保,防范道德风险;推动商业银行强化内部管理,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改造风险控制系统,提高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引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结构设计,丰富风险缓释手段,优化风险分担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分散信贷风险。
2019 Vol. 1 (6): 39-4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57
)
-
于品显
:目前,我国学界和业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内涵和传播路径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在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和内涵,论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全局性、内生性、传染性、或然性等基本特征,进而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播机制: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来看,银行间拆借市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传播渠道,金融衍生品则成为助推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支付结算系统来看,支付结算系统的崩溃会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快速枯竭,进而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瘫痪;从市场信心因素来看,银行挤兑造成金融风险在金融体系当中跨市场传染,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的投资人大量结清或赎回交易头寸现象也是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资产价格层面来看,在金融机构所持资产高度相关的情形下,资产价格波动容易导致金融机构产生羊群行为,进而产生流动性急剧收缩、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的系统性风险。为此,要准确理解和掌握金融风险传播的规律性,摸清金融风险源,加强风险源头治理,对于金融体系中源头性、倾向性的风险问题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切断风险传播渠道,降低风险传染性,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9 Vol. 1 (6): 48-5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37
)
-
张林郁,刘 平
:本文采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经理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专业知识水平对其议价能力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家族性特点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议价能力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专业知识水平越高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越容易获得企业的信任和依赖,在股权交易的谈判中议价能力越强,从而获得对自身有利的结果。第二,民营企业的家族代际传承越集中、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家族成员越多、家族成员持股比例越高,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力越强,越会削弱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议价能力。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良性发展,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实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使中小企业可以将自身沉淀资本有效转化为可用资金,协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第二,中小家族企业要提高对私募股权融资的认识,依托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融资和融智目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2019 Vol. 1 (6): 57-6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31
)
-
云佳祺
:以摩根资产管理公司、瑞银集团、道富环球投资管理公司为典型代表的国际先进银行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业务模式、产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际先进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具有清晰的业务定位,根据母行业务特点和资源禀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全方面的金融服务,产品设计逐步由产品导向转为客户导向;坚持以客户为本的原则,将客户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将挖掘客户和培养客户黏性作为发展业务的核心驱动力;充分发挥部门与部门、条线与条线之间的协同和联动效应,实现客户、产品、服务等资源的内部共享。从我国情况来看,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陆续出台,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禀赋和发展战略明确理财子公司的业务定位,优化理财产品形态、资金投向和产品分级,加强对现有客户深度的培育和潜在客户广度的挖掘,加强母行与理财子公司以及理财子公司内部的业务协同和联动,实现理财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9 Vol. 1 (6): 66-73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38
)
-
赵立彬,杨丽娇
: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研究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并购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并购对高管薪酬变化产生的影响,探讨公司高管通过并购行为操纵薪酬背后的心理诱因,并结合中国制度背景探究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高管薪酬攀比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在民营企业当中,公司高管薪酬水平比同行越低,越倾向于发起并购活动;而在国有企业当中,薪酬攀比与并购活动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二是国企高管薪酬攀比与职业晋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这意味着对于国企高管而言,薪酬相对较低并不会驱动其发起并购活动,职务晋升对其更具有吸引力;三是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由薪酬攀比驱动的公司并购活动实际上未必带来公司高管后续薪酬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民营企业要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加强对公司高管(职业经理人)的权力制衡,抑制投机性、盲目性并购扩张的冲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要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国企高管去行政化力度,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形成更能体现企业高管实际贡献的激励安排。
2019 Vol. 1 (6): 74-8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39
)
-
林雅娜
:本文运用Lerner指数和Boone指数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市场竞争水平进行测算,并构建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市场竞争水平对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贷款市场竞争水平与农户贷款增长速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水平,可以有效促使农村信用社增加农户贷款供给。这表明,新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会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鲶鱼效应”,对农村信用社形成外在市场约束。由于农村传统优质客户的竞争趋于激烈,农村信用社可行的竞争策略便是守住农户贷款这个市场阵地,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提高农户贷款供给水平。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当按照“宽准入,严监管”的方向,推动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激活农村金融供给端活力。实证研究还发现,当不良贷款率提高时,农村信用社有动机通过增加农户贷款供给来扩大贷款余额基数、稀释不良贷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户贷款的风险监管,防范农户贷款风险的积聚和爆发。
2019 Vol. 1 (6): 83-91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41
)
-
綦 敏,任 超
: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多借助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且借鉴期货交易的部分交易机制,使得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存在着变相期货交易之嫌。对于认定某种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是否属于变相期货交易,应主要依据交易合约的主体、内容、特征等因素,再辅之以交易机制进行“穿透”分析,判断其交易目的。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的主要交易目的,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实现现货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非从事投机获利。对于交易目的的考察,可以通过签约主体性质、合约标准化程度、履约方式、交割期限及最长合约期限等合约内容来加以综合分析。为了提高交易效率、防控交易风险,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可以采用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合约,使用保证金要求、每日无负债结算、强行平仓、每日涨跌幅限制等交易机制,但是,对于T+0、双向对冲、集中交易等典型期货交易机制的运用则应当持否定态度,以避免风险放大,维护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秩序。
2019 Vol. 1 (6): 92-9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