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晶晶
: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和能源结构的巨大转变,其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值得深入研究并及早进行前瞻性管理。短期看,绿色低碳转型可能推高通胀预期,非对称式影响产出与劳动生产率,并形成结构性失业,加大中央银行在价格与产出目标间权衡的难度;长期看,有序转型可缓释通胀压力,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央行利率政策空间。但如果气候风险与经济冲击交织,可能影响中长期的货币条件及政策传导渠道。对此,中央银行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政策工具时,应着眼于全局进行谋划,注重引导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相应的机制与规则设计:一是谨慎评估绿色低碳转型对通胀与产出的短期干扰,区分是需求还是供给冲击,判断冲击的持续时间和力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二是构建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切实降低绿色企业与项目的融资成本,促进资金流向可持续资产,但以不损害央行职能与法定目标实现为限。三是支持碳交易市场发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引导资金和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四是稳步提高气候风险分析能力,逐步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统筹协调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金融风险有序处置的关系,逐步构建制度化的气候风险监管和评估体系。
2022 Vol. 1 (12): 3-1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5
)
-
丁 攀,李 凌,李业嘉,潘秋蓉,吴 玲
:气候风险已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低碳转型政策可能给碳密集型行业带来重大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并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八大高碳行业之一的火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情景中针对中国未来气候政策的不同假设构建对应的企业财报驱动模型,评估在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低于2度情景)和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两种情景下的不同转型路径对我国火电企业债券违约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低于2度情景相比,净零排放情景下火电企业未来经营承压,后期债券违约率加剧上升;如果企业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结构占比或进一步优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大幅降低债券违约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持续深化火力发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在财政、金融方面有针对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CCUS技术发展及应用,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的潜力以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完善气候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评估机制,全面评估气候转型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
2022 Vol. 1 (12): 16-3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8
)
-
龙海明,欧阳佳俊
:本文以2015—2020年具有商道融绿ESG评级的国内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国内企业ESG绩效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 ESG绩效的提升能够优化企业当期和下一期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帮助企业更快地接近目标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灵活性。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ESG绩效的优化效应比较显著,而非国有企业难以有效利用ESG绩效来优化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第三,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企业ESG绩效提升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间接地起到优化下一期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作用。第四,企业ESG绩效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优化效应是非线性的,受到企业ESG绩效提升阶段和融资约束程度两种门槛效应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带来以下启示:推行高水平ESG管理是我国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应主动践行ESG理念、强化ESG治理、提升ESG绩效,在防范社会责任风险、环境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ESG绩效带来的“红利”以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治理水平、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政策设计也要充分考虑不同企业在产权属性、融资约束程度等方面的异质性,增强各类企业改进ESG管理的驱动力。
2022 Vol. 1 (12): 33-44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2
)
-
卢 露,张 朔
:信贷期限结构是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对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信贷期限结构延长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信贷期限结构延长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效应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成熟期企业以及行业成长性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第二,机制分析表明,信贷期限结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企业过度投资和“脱实向虚”行为,从而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代理成本与金融监管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有助于降低信贷期限结构延长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监管机制、改善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及政策启示。
2022 Vol. 1 (12): 45-60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80
)
-
张天顶,李汶骏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问题不断凸显,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经济热点问题。为探究全球通货膨胀现象背后的助推因素,本文对全球流动性扩张如何影响全球通货膨胀进行考察,从全球金融市场数据中识别出货币政策、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等全球流动性因子,通过附加符号约束识别因子模型对全球流动性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将全球流动性指标纳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金融、经济变量对全球流动性扩张冲击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充沛的全球流动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力,降低了短期利率水平,对货币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股票价格亦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全球流动性扩张和供应链瓶颈、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的作用下,全球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预期将长期存在,我国有必要储备足够的政策调节工具,通过深化改革,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妥善应对全球通胀危机。
2022 Vol. 1 (12): 61-75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16
)
-
梁四安,平中奇,李善民,段军山
:本文选取2005—2022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发布的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转股价格下修公告事件为研究样本,考察下修公告的发布是否给上市公司正股带来异常收益,并进一步分析累计异常收益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市公司发布下修公告对其正股存在正向影响,其累计异常收益从公告发布两天前便开始显著,在公告后第七日达到峰值。第二,可转债相对融资规模和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对股票的累计异常收益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下修幅度、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对累计异常收益解释力度则较弱。上述结论带来的启示:上市公司应合理设计可转债向下修正条款,选择下修转股价格的恰当时机;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可转债下修转股价格期间可能发生的内幕交易的监管,重点关注已经发布下修公告上市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情形。
2022 Vol. 1 (12): 76-8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5
)
-
刘作珍,任志宏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可考虑借鉴欧盟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欧盟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以最低限度的协调原则、母国控制原则、相互承认原则为基本的法律原则,创新性地结合了积极一体化和消极一体化的方法,有效推动了欧盟金融一体化发展。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内外循环的桥梁,借鉴欧盟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有助于巩固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优势,促进大湾区金融一体化发展,加快我国内地金融双向开放。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障碍和挑战,如内地跨境交付类金融服务的开放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等。随着我国内地金融服务业开放走向纵深,大湾区建立金融单一通行证制度的条件将逐渐成熟。现阶段可着手建立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深化金融监管双向互动机制、强化金融合作互动机制、构建金融创新互促互鉴机制,探索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的可行路径。
2022 Vol. 1 (12): 87-9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