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伟,黄子聪,何 洁
:本文使用2011-2021年省际房价数据,运用BSADF方法测度各省房价泡沫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A股股票指数、不良贷款率和房价泡沫水平,使用联立方程组和PVAR模型,从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两个视角实证检验房价泡沫与金融风险的交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全国来看,资本市场风险上升时,资金会转向房地产市场,带来房价泡沫上升;房价泡沫上升时,房价上升的利好消息带动股市上涨,而住房价格扭曲带来的负面影响未在资本市场体现,由此导致资本市场风险下降。第二,从全国来看,房价泡沫对信贷市场风险有单向影响,即房价上涨使银行抵押品价值增加,不良贷款率下降,但不良贷款率变化不会对房价泡沫产生显著影响。第三,分区域看,房价泡沫与资本市场风险、信贷市场风险的相互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的金融风险,应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构建更有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要温和地挤出房价泡沫,注重房地产资源区域分配的均衡性。
2022 Vol. 1 (5): 3-17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4
)
-
毕 茜,邓 玲
: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2015-2019 年沪深A股工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2018年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构造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有效地促进了重污染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其作用路径在于提高了企业研发强度和环境合规成本。第二,企业内部高管环保经历与外部政府环保补助能够进一步强化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政策效果。第三,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绿色创新驱动效应在代理成本低和地区市场化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第四,相较于合规性的绿色信贷指引,锦标赛式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绿色创新激励效应。充分发挥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还需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制度体系,强化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推动商业银行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为企业绿色创新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推动企业以绿色创新为导向,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022 Vol. 1 (5): 18-32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30
)
-
杨菁菁,朱瑞城,梁小敏
:双重股权结构造成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高度分离,虽保护了内部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却加剧了代理冲突,导致管理层有更大的动机进行“捂盘”行为。本文以2005-2019年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为样本,手工收集投票权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双重股权结构及两权分离程度对公司股价高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机构持股能够对此发挥显著的缓解作用,且这种作用源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效应、信息优势效应和卖空供给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诱发更高的投资水平、降低信息披露质量和股价信息含量,是双重股权结构导致股价高估的三个重要中介渠道。推动双重股权制度在我国的有序发展,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双重股权公司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同时积极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和市场治理作用。
2022 Vol. 1 (5): 33-46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7
)
-
吴崇林,林芳宇,刘 杰
:本文构建了收盘价操纵识别模型,并利用2007-2018年中国A股市场的分时交易数据进行疑似收盘价操纵的检测;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分析师关注对市场操纵的抑制作用,并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渠道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分析师关注起到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被操纵次数。第二,分析师关注越高,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同时,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在分析师关注抑制市场操纵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第三,投资者情绪高涨时,投资者对基本面信息的忽视程度更高,分析师关注对市场操纵的抑制程度更低。打击市场操纵行为、维护股市正常秩序,需要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咨询行业,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发挥分析师作用等途径降低股市信息不对称,同时完善市场操纵识别体系,加大监管和惩处力度。
2022 Vol. 1 (5): 47-5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37
)
-
李体欣,倪志兴,许瑞琦
:本文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适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当集聚水平超过一定阈值之后,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反而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渠道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市场化与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愈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适度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间人才、知识、技术交流合作,健全市场要素流动体制机制。
2022 Vol. 1 (5): 59-6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51
)
-
张 文,陈志峰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但仍面临着保障制度不完善、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包括:一是绿色债券发行准入标准宽严不一;二是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监管较为宽松,监管要求不一;三是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不一;四是未对绿色债券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外部审计作出约定,第三方评估认证要求不一;五是绿色债券发行、存续期间相关主体的义务不够明确。完善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保障制度体系,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围绕绿色债券的“绿色”特性,在制度规则中统一界定“绿色”的应然内涵;二是完善绿色债券的认定标准与程序,强化环境效益信息披露要求;三是适时引入绿色债券专业认定制度,对绿色债券项目进行独立审查和跟踪评估;四是健全绿色债券相关主体责任制度,降低道德风险和信息失灵;五是推动构建绿色债券国际合作保障机制,提升我国在绿色债券国际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
2022 Vol. 1 (5): 70-7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30
)
-
李 霞,刘佳宁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其金融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于推动区域发展能级跨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合作与发展历史,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剖析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展望“十四五”时期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历史沿革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合作与发展经历了从港澳回归前的市场驱动型到大湾区成立前的政策驱动型,再到大湾区成立后的战略主导型竞合协同。从理论逻辑看,实现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价值本源,坚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是动力引擎,坚持底线思维维护金融安全是坚实保障,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是提升金融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应以梯度协调、错位发展为主导,打造网络化金融空间格局;以开放融合、协同发展为突破,内外联动提升金融发展能级;以精准发力、安全稳健为着力点,畅通实体经济的金融“血脉”。
2022 Vol. 1 (5): 79-88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30
)
-
程晓红
:《九民会议纪要》确立了金融监管规章可以借由“公序良俗”通道否定合同效力的裁判思路,但该路径既没有为司法实践提供清晰、统一的适用标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简单、泛化适用倾向。比较而言,金融监管规章作为习惯进入商事审判是当下司法实践相对妥适的选择,不仅契合司法裁判追求确定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需求和商法追求私法自治、行业自治的题中之义,也利于推进金融商法、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的协同共治,实践中也具有可行性。为了更好地发挥习惯对金融监管规章进入商事审判的过滤作用,应审慎理解习惯与公序良俗的关系,正确认识“公序良俗”路径与“习惯”路径的关系,发挥好商会、行会等自治性组织的监督、指引作用。
2022 Vol. 1 (5): 89-99 [摘要](
0
)
HTML
(1 KB)
PDF
(0 KB)
(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