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金融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摘要目录

南方金融

2022年 1卷 10期

刊出日期 2022-10-28

张斐燕,杨 超,张文涛

:本文将企业债券市场融资利率与企业杠杆率挂钩,引入多个金融子市场及其资金利率,利用DSGE模型探究在企业高杠杆背景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协调应对房地产市场泡沫,保障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研究发现:第一,杠杆率上升可以促进消费、投资和产出的增长,但是也带来通货紧缩和房价的上涨,长期以往并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当实体经济遭遇负面冲击而不得不加杠杆时,可采取宏观杠杆率钉住房价的宏观审慎政策以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同时采取适当钉住物价的数量型货币政策以避免实体经济发生通货紧缩。第三,在推动实体经济去杠杆时,宏观杠杆率钉住房价的宏观审慎政策应及时退出,同时配合采取钉住通货膨胀和房价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在平稳降低房地产泡沫的同时,达到促进实体经济投资和产出增长的目的。

2022 Vol. 1 (10): 3-2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09 )

刘桂东,李银珍,曾建中

:本文使用碳减排水平的对数函数及该函数的二次Taylor多项式,描述碳减排水平对低碳产品需求的影响,构建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消费者低碳意识、制造商碳减排成本系数对供应链低碳转型、协调以及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消费者低碳意识的提高、制造商碳减排成本系数的降低,均可实现零售商和制造商利润的帕累托改进,同时促使制造商加大碳减排力度,降低供应链碳排放水平,推动供应链低碳转型。第二,零售商和制造商利他偏好的提高不能实现供应链利润的帕累托改进,较高的制造商利他偏好与较低的零售商利他偏好组合更有利于提高供应链效率并降低供应链的碳排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和偏好,促使企业加大碳减排力度和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推动供应链低碳转型;应引导供应链成员支持供应链碳排放源企业的低碳转型,优化合作以实现各方利润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供应链效率。

2022 Vol. 1 (10): 22-3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17 )

张少辉,唐龙海,黄春忠,梅 春

:本文以2005—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CEO与非CEO高管间薪酬差距衡量非CEO高管受到的锦标赛激励,考察锦标赛激励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锦标赛激励提升了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且当非CEO高管晋升概率较高时,锦标赛激励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强;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锦标赛激励对非国有企业和同质性较低行业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加显著;第三,影响机制表明,锦标赛激励可通过提升公司风险水平、降低财务报告质量等途径影响公司债务融资成本。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锦标赛激励可以减轻公司高管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但是也可能加剧公司高管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为此,上市公司应有针对性地增强或减弱锦标赛激励的实施强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控制债务融资成本。

2022 Vol. 1 (10): 34-46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12 )

帅正华

:本文选取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股价崩盘风险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上市公司ESG表现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在不同内部治理、外部监督和投资者情绪情形下两者关系的差异性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市公司ESG表现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发挥稳定资本市场的作用;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较弱、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情形下,ESG表现促进资本市场稳定的效应更强,表明加强上市公司ESG能力建设,能够在上市公司面临较差内外部环境时发挥抑制风险冲击的关键作用;第三,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市公司ESG表现可从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非效率投资、缓解代理冲突等途径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有必要完善国内企业ESG配套制度安排,引导和推动上市公司加强ESG实践、改善ESG表现;充分发挥公司内部治理和审计监督、媒体监督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强化推动上市公司规范ESG信息披露行为的合力,为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打好微观基础。

2022 Vol. 1 (10): 47-62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13 )

纪佃波

:从2018年1月1日起,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分阶段实施,及时评估其应用的经济后果对于会计准则制定和监管政策调整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20年末已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86家中国商业银行为处理组,选取还未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57家中国商业银行为控制组,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是否影响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在整体上增强了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第二,资本市场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和盈利水平在其中发挥了调节效应。第三,预期信用损失模式对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的提升作用受到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对上市商业银行、运用权重法进行资本计量商业银行和盈利水平较高商业银行的影响更明显。这些发现揭示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增强贷款损失准备前瞻性的作用机理,对贷款损失准备会计准则变革其他经济后果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2022 Vol. 1 (10): 63-78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08 )

彭志杰

:中概股赴美上市拓宽了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带来了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冲突问题。近年来美国利用《外国公司问责法》等法案,要求检查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面临“不提交就退市”的法律困局。这一困局的破解有赖于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机制的构建。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面临着投资者保护与国家安全的边界冲突、审计问题政治化、现行立法冲突、未形成有效且可持续实践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国可借鉴国际实践的有益经验,注重在合作层级、内容规范、形式规范、处罚限制、信息保密、数据保护等方面对跨境审计监管合作安排进行完善,在双边合作层面构建有效、可持续的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机制;促进国内证券监管机制与国际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有效衔接,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明确负责主体及其执法权限;细化并落实对市场主体和数据客体的监管要求,为中国公司依法合规开展跨境上市活动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2022 Vol. 1 (10): 79-91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15 )

宋海鸥

:破产免责是个人破产制度的核心。为破解执行难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我国未来制定个人破产法时,须完善个人破产免责制度。本文在明晰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建构的根源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制度建构的本土逻辑,包括立法理念与社会观念不同步、个人破产与免责初衷不同却应融入统一程序之中,以及免责在个人破产整体程序中的独立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度实体性与程序性内容:实体性内容应围绕“诚实”与“不幸”的标准,筛选具有免责资格的债务人,明确免责债务范围,还要关注清偿能力测试;程序性内容应以免责提出、免责考察与免责决定作出为主要环节,且我国应采许可主义免责模式,由债务人提出免责申请后再予以考察。个人破产免责的法律效力必须得到尊重,以凸显制度实效,实现更广泛的社会效益。考虑到我国社会公众对于个人破产的接受度及破产工作专业性,当前阶段由法院作为免责决定机构较为适宜。

2022 Vol. 1 (10): 92-103 [摘要]( 0 HTML (1 KB)  PDF  (0 KB)  (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