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控缺陷整改能够有效治理企业“脱实向虚”吗? |
黄贤环,杨钰洁 |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
|
摘要 :本文选取2007—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程度的影响、作用机理及其情境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内部控制缺陷会显著加剧企业“脱实向虚”程度,而内部控制缺陷整改能显著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程度;第二,内部控制缺陷通过加剧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进而提升企业“脱实向虚”的程度;第三,机构投资者持股、媒体监督、国有产权均与内部控制有较好的协同治理效果,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上市公司应正确认识内部治理机制的重大效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披露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问题,以抑制“脱实向虚”行为;第二,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披露的强制性要求,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防范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第三,监管部门应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媒体等积极发挥对企业的外部监督作用,完善我国机构投资者行业相关制度的建设。
|
|
关键词 :
企业管理,
金融资产配置,
企业金融化,
公司治理,
内控缺陷
|
|
[1] |
杨菁菁,朱瑞城,梁小敏. 双重股权、机构持股与股价高估——基于中概股的经验证据[J]. 南方金融, 2022, 1(5): 33-46. |
[2] |
乔 彬,赵广庭,沈烁华. 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J]. 南方金融, 2022, 1(3): 14-27. |
[3] |
朱翔宇. 双层股权结构上市的潜在风险及其规制[J]. 南方金融, 2022, 1(3): 77-90. |
[4] |
罗党论,杨文慧,黄依梅. 企业家科研禀赋与企业金融化[J]. 南方金融, 2022, 1(2): 58-71. |
[5] |
李 涛,方江燕. 党组织建设与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研究——基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经验证据[J]. 南方金融, 2021, 1(9): 32-43. |
[6] |
于 波,王 威,霍永强. 媒体报道、内部控制与商业信用融资——基于内外部协同治理机制检验[J]. 南方金融, 2021, 1(9): 44-56. |
[7] |
王博琨. 双重股权结构的本质反思与规制路径重构[J]. 南方金融, 2021, 1(8): 78-88. |
[8] |
李卫兵,王利霞. 减税降费能抑制企业金融化吗?——来自“营改增”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 南方金融, 2021, 1(7): 40-53. |
[9] |
朱晓艳,徐 飞. 忙碌董事会、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股价崩盘风险:声誉理论抑或忙碌效应[J]. 南方金融, 2021, 1(5): 44-55. |
[10] |
李苗苗. 双层股权结构日落条款的适用困境与优化对策[J]. 南方金融, 2021, 1(5): 68-78. |
[11] |
徐 晟,李铭洋. 大股东持股水平对公开市场回购的影响:共同维护还是相互伤害?[J]. 南方金融, 2021, 1(3): 61-75. |
[12] |
杨亚平,赵昊华. 金融投资行为、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J]. 南方金融, 2021, 1(12): 18-33. |
[13] |
雍红艳,张乐园,张 浩. 员工持股计划与CEO更迭:留住精英还是加剧内部人盘踞?[J]. 南方金融, 2021, 1(12): 34-46. |
[14] |
刘少波,杨俊宇,张友泽. 信息透明度、分析师关注与实体企业金融化[J]. 南方金融, 2021, 1(12): 47-58. |
[15] |
关璧麟,葛志苏. 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的门槛效应分析——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南方金融, 2021, 1(12): 59-70. |
|
|
|
|